“年糕,年糕,年年高。”这句俗语,道尽了家乡冬至打年糕这一传统习俗的美好寓意。
冬至前后,村子里弥漫着一股熟悉而诱人的年糕香气。打年糕的日子一到,家家户户便如赶庙会般热闹起来。人们或肩扛、或车载,将一袋袋糯米运往村头,共同为这一年一度的盛事忙碌准备着。
糯米被倒入碾米机,不一会儿,就变成了白花花、软乎乎的糯米粉。捻起一小撮放入口中,淡淡的米香中带着一丝清甜。碾好的糯米粉被倒进小木桶,随后被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。炉中炭火熊熊,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,喜庆的氛围在空气中弥漫开来。
不多时,蒸糕师傅一声 “出锅嘞!”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。人群开始骚动,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,摩拳擦掌。热气腾腾的糯米粉倒入石臼,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挽起衣袖,围着石臼,手持木槌,一边转动一边舂捣。调皮的孩子们也趁机凑上前,你一下我一下地帮忙,不经意间,糯米粉蹭到脸上,化作一张张可爱的 “小花脸”,惹得众人哄堂大笑。
年糕打好后,婶婶们手持菜刀,熟练地将大块年糕切成小块。趁热咬上一口,香滑软糯,那滋味让人忍不住啧啧称赞。心灵手巧的奶奶则会把切剩的年糕边角料,精心塑成小兔子、小鲤鱼、大元宝等可爱造型,这可成了孩子们的心头好。
最后,各家将切好的年糕整齐摆放在竹席上,再把竹席铺在通风的竹架上。待年糕风干后,便可带回家中,慢慢品味这份冬日里的甜蜜与温暖。
冬至打年糕、吃年糕,不仅仅是品尝软糯香甜的美食,更是品味邻里间的温馨,感受乡里乡亲的深厚情谊。